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7年专题 > “双创”政策汇集专栏 > 媒体解读

济南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省会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

发布日期:2017-12-31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字体:[ ]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人才体制机制则是一座城市吸引人才的最大武器。今年,济南市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市人才工作“一号工程”,今年5月份,重磅推出济南“人才新政30条”,政策含金量更高,覆盖范围更大,扶持力度国内一流。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万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1人,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826人,泉城特聘专家(“5150”人才)590人。乘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济南的人才工作不断深化,已连续6年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创新性改革——

  提升政策含金量灵活度

  大幅度提升政策含金量和灵活度。聚焦“四个中心”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今年5月出台《济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即“济南人才新政30条”,将省会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人才纳入扶持范围,人才范围包括了顶尖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基础人才、外籍人才等各类人才。对各类人才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最高可获得1亿元的综合资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推动简政放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等方面为人才“放权松绑”。在改革薪酬制度、支持科技人才兼职或离岗创业、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在人才创业投资、子女入学、保健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教育系统同步引才。济南于12月12日出台《济南市教育系统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立足教育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构建富有弹性和张力的引进模式。根据全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结合教育实际,确定了A、B、C、D四类人才,其中服务期满10年以上的,分别享受一次性80万元、60万元、40万元、20万元的安家住房补贴。并在全面完成岗位目标任务的同时,3年内每年给予新引进的A、B、C、D类人才分别7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的政府薪酬补贴。

  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能力。11月19日,出台《关于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试行)》(又称高校20条),对国内知名高校院所来济建立分院或共建二级学院、国际知名高校在济南建立特色学院以及对各县区等引进国内外“大院大所”来济设立研发或成果转化机构以上三种情况,均可最高给予3000万元支持。充分发挥驻济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和创新引擎作用,统筹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提高济南源头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服务济南新旧动能转换。

  

  一体化推进——

  人才产业同步融合发展

  围绕济南“四个中心”建设的中心任务,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以“5150引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为抓手,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泉城“5150”引才计划。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设立每年不超过1亿元规模的专项经费,启动实施“5150”引才计划。2012年又启动实施“倍增计划”,用5—10年实现引才数量倍增、质量倍增和效益倍增。截至目前,已开展10批申报遴选工作,入选了590名创新创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实施泉城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突出本土人才培养,聚焦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科技、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十大产业,以“高精尖缺”为导向,集中力量培养本土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团队,打造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创业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经费资助,最高500万元的股权投资支持。

  实施拔尖人才培养选拔工程。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由市委组织部负责组织,每三年评选一次,管理期三年,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自1988年以来,共组织了11次评选,命名表彰1125人次、883人,其中管理期内的156人。实施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市科技局牵头实施。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批不超过10个,管理期4年,市政府发文公布,每个团队给予120万元的经费支持(分4年拨付)。目前,已评选优秀创新团队4批共50个。

  设计针对济南市“四个中心”建设专项人才支持计划。围绕“产业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实施产业金融人才集聚计划,5年内分层次引进培养一批紧缺型金融人才、领军型金融人才、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高级专业人才,给予引进的高端金融人才最高100万元的生活补贴。比如,探索推进柔性引才,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对柔性引进并命名为“泉城学者”的人才,给予每人10万元生活补贴和最高1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

  

  精准化引才——

  广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人才开发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搭建各类引才聚才载体,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让各类人才“竞自由、显身手”。

  创新引才方式。积极推行海外引才、市场引才、中介引才、柔性引才、平台引才等各类针对性强的引才方式。开展海外行、城市行、高校行等高端人才专项对接活动,制定招才引智专项出访管理办法,策划了4个海外招才引智出访团,分赴欧、美、澳等地,招揽海外高端人才,设立海外人才驿站。实施重大引才活动服务外包,对为济南引进落户A、B、C、D类人才的个人和中介组织,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加快推进海外孵化器建设。创新“国外孵化+国内加速”模式,借力先进国家科技、智力资源,通过“海外育种”,把“创新的种子”带土移植到国内繁育壮大,加速科研成果国内转移转换。济南中德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中心、济南硅谷协同创新中心、BIOBASE硅谷孵化器等三家海外孵化器已运行使用,吸引了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医药领域的20余家海外科技企业入驻。

  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年初启动中国(济南)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已选址建设了1700平方米的离岸基地总部空间,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协—FCPAE欧洲(比利时)、美国(波士顿)等海外创新驿站布局建设,策划“海智专家泉城行——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对接洽谈会”活动。在济南章丘区山东大学新校附近规划建设600亩的济南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功能齐全、配套一流的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园区。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成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搭建起政府和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之间合作沟通的桥梁。汇聚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等122家会员单位和以于金明、俞梦孙、侯立安、王恩东等两院院士为代表的335名各领域的行业精英,下一步促进会将打造成为服务发展的“智囊团”、引才聚智的“聚宝盆”、成果转换的“策源地”、优化生态的“服务员”。

  

  绣花般服务——

  打造“三安心”人才发展环境

  积极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良好氛围,为人才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舒心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让人才安心。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体系,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创新高层次人才编制管理方式,设立泉城“人才驿站”,在全市范围调剂500个事业编制作为人才编制“蓄水池”,对来济创新创业的具有事业身份的高层次人才,5年内保留其事业身份。加大人才激励,对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市委、市政府命名王恩东院士为“泉城功勋人才”,给予300万元津贴。

  让人才安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集中建设或储备一批人才安居房,根据不同情况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住房保障服务,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最长免租5年的住房。对新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制定出台了引进人才落户实施细则,设立人才集体户,来济创业或就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凭有效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证明,可申请在济落户。

  让人才安业。着手建立人才“金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发放服务金卡,持卡可在创业投资、子女入学、保健医疗、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享受到及时高效专项服务。积极建设济南市外国人来华工作公共服务中心,为外籍人才来济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健全人才荣誉制度,大力营造引才聚才、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济南市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一块崭新的省会人才高地正不断升起。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热点推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