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助人为乐

94岁老人省吃俭用成就慈善大事业

发布日期:2017-04-06
字体:[ ]

于瑞芝,女,192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济南市历下区燕山街道燕南社区居民,支前老模范。

1990年离休后,她人退心不退,与老伴尹逊远通过各种途径捐款捐物近百万元,她见缝插针为部队子弟兵缝制数千双鞋垫,利用祖传绝活免费为2万多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被人们称为“活雷锋”。于瑞芝常说:“我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事,只是把奉献爱心当成自己的事业。”

一针一线  绣出万千深情

今年94岁的于瑞芝已经病倒在床,可是就在去年,虽然已经93岁高龄,老人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身体硬朗,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足,思维清晰。纳起鞋垫来,老人甚至也不需要戴老花镜,便能麻利地穿针引线。

30年代,她就在“姊妹妇救会”工作,为刘邓大军筹军粮、做军鞋,参加过淮海战役、济南战役,是著名的支前模范。源于这种经历,老人一生中就有了拥军的情结。每逢党的生日、国庆节、建军节和港澳回归等重大庆典,她都会向官兵赠送自己精心缝制的鞋垫,用这种传统而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军人的爱戴和对祖国的祝福。这些年,老人缝制了2000多双鞋垫,送给北京国旗护卫班、济南战役第一团、黄继光和董存瑞生前所在连队以及港澳驻军等32 个英雄部队,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作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1997 年香港回归前夕,于瑞芝老人缝制了 48 双鞋垫送给驻香港部队。为了赶制这48双鞋垫,当时已76岁的老人每天要缝 16 个小时,手扎破了、磨破了,又扎破了、磨破了,一针一线饱含着老人的深情,她要把心中与祖国一起律动的旋律绣在鞋垫上。驻香港部队的领导被这位支前老模范感动,破例收下了她的鞋垫,这也是香港驻军唯一珍藏的民间赠品。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于瑞芝又纳了60双鞋垫送到济南军区。北京奥运会期间,老人夜以继日地忙碌,缝制了88双鞋垫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建军节、国庆节、长征胜利纪念日……每逢重要节日,亲手纳鞋垫送给子弟兵成了于瑞芝的一件大事。

“爱党、爱人民、爱解放军。”于瑞芝常常说,自己出身在旧社会,是党的恩情给她带来了新生活。只要得空,于瑞芝就要拿出浆好的鞋垫,一针针地纳上线。一只鞋垫有6层棉布,纳一双鞋垫要1000多针。于瑞芝记不清从她 16 岁参加革命到现在纳过多少双鞋垫。老人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为建党100周年缝制 300 双鞋垫,老人说,“那时候我就 100 岁了,不知能不能等到。”

一点一滴  汇成爱心暖流

于瑞芝满头白发,穿着一双和她年龄不太相配的橘红色孔鞋,大红色的袜子衬在里面。“鞋子5块钱一双,袜子一块一双,穿了一年了。”于瑞芝说她的鞋子都是去西市场买,价格便宜,10块钱能买两双,穿着挺合适。去市场买菜,看到地上扔的还算新鲜的菜叶,于瑞芝也把它捡回家。路上的塑料瓶、旧报纸,于瑞芝也没忘了捡起来,怕邻居笑话,就不在自己小区里捡 。她说:“我省一分,就能多捐一分,就能再发挥些作用。”

逢年过节,于瑞芝总是会做一些水饺、炸丸子、炸藕合、窝窝头,送给周边居住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环卫工人等。于瑞芝有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邻居,她经常上门去看望,并且帮他收拾大小便,这位老邻居已经不认识自己的亲友,却能辨认出于瑞芝。而小区里有几户人家,哪家人比较困难,于瑞芝都“摸得门清”。炸了丸子送丸子,包了水饺送水饺,隔几天就过去帮忙收拾收拾。家里的米面粮油吃不完,于瑞芝也往外送,送给福利院、送给流浪儿童救助站,“有钱送钱,没钱送温暖。”还有附近街道上的环卫工和保安,于瑞芝也全都认识,没事坐着聊聊,家里做点什么就送点什么。

“做慈善从来没忘过。”1990 年离休后,于瑞芝的退休金大部分都捐了出去。每次自然灾害也紧紧牵动着她的心。1998 年洪灾、2003 年“非典”、2008年南方冰灾和汶川大地震,到2009年多省的持续大旱、2010 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她都是全家紧急动员,全力以赴、倾尽所能向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先后捐出43000元。说起捐款的事情,于瑞芝总会讲一件老伴的趣事,汶川地震时,老人不在家,老伴尹逊远“自作主张”把家里的衣物“扫荡”一空拿去捐了,只留下两条被子,并捐了11000多块钱。于瑞芝老人回来后,不但没有责怪老伴,反而自己又捐了几千块钱。

为了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于瑞芝亲手做了一个家庭捐款箱,外面贴着红纸,一侧写着“献爱心”,另一侧写着“为人民”。她经常动员儿孙们“储蓄爱心”,全家四代从已生华发的长子到学龄前的重孙,只要回家都要捐款,多的100多元,少的几元几角,日久天长、集腋成裘,攒到一定的数目,她便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捐给民政部门。在老人的捐款箱旁边有一摞慈善机构颁发的证书,捐款额一栏有800元、2000元的整数,也有227.7元、228.9元这样的数字,于瑞芝解释说,“这是捡塑料瓶换的钱。”就在老人病倒前一年的腊月初八,于瑞芝还带着爱心箱到了街道。1 角、1 元、10 元,工作人员帮忙把爱心箱里的钱数清,一共960多元。此外,老人还长期资助13名失学儿童、6名孤寡老人和8名特困病残人。老人从自己的生活中一点一滴节省着,积攒着,奉献着,汇聚成一股爱心暖流。

一心一意  义诊救助他人

有人给于瑞芝算过,她几十年捐给慈善机构的现金,少说也有 20 万元,更不用提这些年免费看病的医药钱了。1989 年,她开了一个免费推拿室,开始义诊。老人还专程到北京拜名医为师,医术上精益求精。多年来,老人已经医治了2万多位病患,并且不收一分钱。于瑞芝有一套治疗腰椎、颈椎的绝活,来让她看病的不少,拜师求学的也不少。看病可以,于瑞芝有一条,不管是给谁看,就是不能收钱。除了每周二固定在家里接诊,于瑞芝每周五还要自己坐着公交车去乡镇看病。七里堡、仲宫、工人新村,于瑞芝设了不少出诊点。老人说:“在七里堡赶集,给不少人看了颈椎,买水果、买菜他们都不收钱,我就不能在那里买了。”

以前体力好时,于瑞芝常去工地给工人们治疗,自掏腰包买酒精和棉球,有时候一次能花光一个月的工资。于瑞芝对每个患者不仅免费治疗,还热情地招待他们。在她家,她给患者烧水倒茶;一些外地来的患者当天来不能往返,她就让患者住在自己家里;有些患者给于瑞芝带点家乡土特产,于瑞芝就让他们再带回去;有的患者不能行动,她就亲自到患者家去出诊,还不让患者开车来接,自己乘坐公交车过去。她说:“祖传的医术要用来救人,不能收人家一分钱,不能吃人家的东西,连水我都是自己带着。”老人的善良感动了许多病患,他们有的坚决要给老人送礼答谢,却让老人婉然谢绝了。

除了自己出诊治病以外,老人也乐于将医术传授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行善。有些经过于瑞芝治疗的患者,主动要求学习老人的手艺,以减少她的劳动量。于瑞芝对学习手艺的人说:不准收取费用、不准刁难患者,否则一律不传授。目前,于瑞芝的学生们已经有了8处义诊点。现在章丘、聊城等地都有老人的徒弟。老人眼光长远,正与相关单位合作将医术传授给即将退伍的军人们,让他们回家后既有工作,又能继续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对于在困难年代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家乡父老,老人也怀有一片造福桑梓的热心,希望能为家乡培养医学方面的技术人员。

从旧社会走过来,艰辛数几载,于瑞芝的身体并不好,肝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都让老人离不开药。但于瑞芝觉得自己不能被病吓倒,“常做好事,心情好,血液流通也好,就不觉得难受。”受过帮助的邻居说于瑞芝是“活雷锋”,治疗过的患者说她是“白求恩”,还有人说她是“活菩萨”。但于瑞芝觉得自己不是白求恩,也不是活菩萨,只是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做了些普通的事情,而年少时参加革命的经历也使老人对共产党、对解放军、对人民群众都充满感情,老人反复地说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今天。不能忘了党,时时刻刻报答党,我觉得白天黑夜都报答不完党的恩情。”

这种饮水思源的报恩之心,成为长久以来于瑞芝老人热情拥军热心公益参与慈善的不竭动力。于瑞芝老人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2014年3月荣登“济南好人榜”,2014年5月荣登“山东好人榜”,2014年6月荣登“中国好人榜”。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等省市多家媒体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