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诚实守信

一甲子悬壶济世“中医梦”

发布日期:2017-03-06
字体:[ ]

张灿玾,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博导,我国首届“国医大师”。

 张灿玾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一生为医, 15岁起,就跟随祖父与父亲学习中医,立志用一生发扬传承传统中医文化。为了兑现这个诺言,他从事教学、临床、中医文献研究70余载,悬壶济世,医治无数,耄耋之年仍在坚守;笔耕不辍,整理出版了《张灿玾医论医话集》、《黄帝内经文献研究》等400余万字医学巨著;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人才,桃李满天下;藏书6000余种,涉及传统文化各领域,为后人留下宝贵典籍;自从去年退休后,每逢有求医者登门,不论患者富贵贫穷,他都有求必应,仍然在为社会病患免费接诊……

幼年立志  著作等身

张灿玾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立志悬壶济世,做苍生大医。其祖父、父亲一生为医,德高望重,享誉一方。1943年下半年,迫于环境,他结束学校生活,回家跟随祖父与父亲学习中医,认真学习各项诊疗技术及方法,此后的几年,坚持阅读了《寿世保元》、《万病回春》等医学书籍及文史方面有关著作,学业大进。老人十分谦逊,尽管后来张灿玾成为中医药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说,“我的学历很低,仅仅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

“穷莫坠青云志,老当怀骐骥心”。这是张灿玾老人的座右铭。张灿玾现在虽已87岁高龄,多种疾患缠身,依然每天坚持工作,从2012年10月开始,张灿玾坚持每年100万字的速度,整理自己学医的经验。目前,第四本书《保元堂三世医案》已进入最后阶段。3年来,老人整理出版《张灿玾医论医话集》、《黄帝内经文献研究》等400余万字医学巨著。“书中收录了1200个病例,其中祖父的50例、父亲的600多例、我的500多例。”

不仅写书,张灿玾还为古籍做注。“著书难,自己搞一本著作,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注书尤难,给人家的书作校勘比著书更难。自己著书,肚子里有什么写什么,没有的就不写,可注书,书里有什么都要解释,哪个本子是对的,哪个地方有错误,你都要说。”研究文献离不开古汉语知识,张灿玾深厚的古文修养来自于他平时的大量阅读。家里藏书6000余种,有上万册,其中医书3000多种。家中的客厅被改成了书房,四壁都是堆满书的书架,卧室床头枕边也都是书。“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给我准备后事吧!”这是张灿玾时常给家人说的一句话。

妙手仁心  济世扶危

自1948年起,张灿玾开始独立应诊。此后数年,他白天看病,晚上看书,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阅览历代医籍,学习现代医学,常常深夜才睡,鸡鸣即起。凭借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张灿玾很快闻名乡里。

悬壶乡里,十年临床,使张灿玾认识到实践对从医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来到中医药大学以后,也不放弃任何应诊的机会,数十年来,他治好了很多病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尽管后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医文献研究,但我首先是一名医生。文献研究离不开临床经验,搞文献既要懂医理又要懂文理。多年的行医经历为我后来在文献上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张灿玾主张“有是证用是药”,“苦病人所苦,急病人所急”。他对患者常怀悲悯之心,经常说:“患者本身就很痛苦,我们要在心理和思想上给他们减压,更要减轻他们经济上的负担。”多年来,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常有省内外慕名求医问药者辗转找上门来,上海、南京、福建、新疆等地的患者因为张老治好了病患,至今都心存感激。家人不想让他过于劳累,每次都想婉言拒绝,但他却再三叮嘱家人“凡有求诊者,都应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因此,每逢有求医者登门,不论患者富贵贫穷,他都有求必应,并以“简便验廉”为原则悉心为患者诊治,深得患者的敬仰。

“对待病人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医生行医如果没有大慈大悲的心,就不是个好医生;做医生不是生财之道,而是仁者之术。”张灿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会以耄耋之身继续为社会奉献力量,实现内心的夙愿。

言传身教  桃李天下

“厚德怀仁,乐群敬业,医文并茂,理用兼优。”这是老人给学生制定的习业训词,更是老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1958年,山东省荣成县卫生局选送张灿玾到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同年又派其赴南京进入江苏省中医学校(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班学习。虽然只有1年多的时间,张灿玾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夜以继日,刻苦学习。1959年7月,张灿玾回到山东,同年9月,调山东中医学院(后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工作。自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执教生涯。

自调入山东中医学院任教以来,张灿玾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此外,张灿玾还是国家“优秀中医药人才”指导老师,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2009年4月,为响应中央“中医向农村发展”的号召,张灿玾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收福建的许文灿、李宝泉两名乡镇中医为徒,为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专家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在,张灿玾培养的18名博士生,现均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

赤子情怀  承继传统

“对自己永远不能有满足的时候。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我必须不停地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诺言,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义务接诊的同时,张灿玾还在为自己出生的山村立志,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三四年,目前资料整理已初具雏形。

“1月7日,星期三,晴。今日着手写村俱乐部事。根据堂弟寄来的材料,有诸多不明确之处,互相矛盾处需改正……拟试写。”这是他的日记本中的一页。其中,“村俱乐部”是指张灿玾年轻时参加的家乡剧团。这是他自愿从事的编写和修订村志工作的一部分,“我有这个能力,就要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这是老人对于家乡的一片赤诚挚爱之心。

“春来早,绿上杨柳梢;春来早,枝头白鸟叫。乍看旭日娆,又见迎春花儿俏。路上车马烟尘嚣,仙侣欢歌闹,你看那黄莺随风舞,夜来明月当空照。”这是87岁的张灿玾最近创作的一首歌曲《春来早》,表达出老人对春天万物萌动的欣喜之情。张灿玾说少年时就特别喜欢音乐和木刻艺术,并参加学校话剧的演出,这些年虽然工作忙,但音乐的功底没有放下,近期还在整理多年以来自己创作的抒怀之作和搜集到的老家荣成的革命歌曲。

“现在我的藏书超过6000种,其中医学类的3000多种,其余的都是曲艺、文史类的。”在钻研医学典籍之余,他还收集奇石、学习古琴、练习书法、写诗词……张灿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深刻影响着医德医风。日常生活中,张灿玾十分热爱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他爱书法,书房内悬挂着他写的各类书法作品;他爱写古体诗,遇到触动心底的事情时便写上一两首,聊以抒怀;他爱弹古琴,从中也可感悟天地自然的奥妙。这些艺术爱好,让张灿玾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也和他的中医研究相得益彰。“想要成为大医,就不能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就算到临死的时候,我也想多增加点知识。如果这些(中医)在我这辈断了传承,那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儿孙后代。”

如今,张灿玾的孙子张鹤鸣也投身于悬壶济世的事业中,传承祖辈衣钵。在祖孙俩看来,学医和济世都没有尽头,自己所能做的,仅仅是把这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代代相传。

张灿玾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