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民及来访者 > 泉水之都 > 泉与济南城建史

济南泉水与城市建设的生态化趋势

发布日期:2012-07-30
字体:[ ]

  一、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动节水措施

  20世纪60年代以前,济南没有管理水的意识,60年代以后开始注意,但没有检查,也流于空文。1975年曾下达过文件,明确由城建局管水,明确了收费问题。1976年成立了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对月用水量6000吨以上的204个用水大户实行了计划供水,要求提高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及废水回收利用等措施。1978年颁布了《济南市地下水源开采管理办法》,第一次明确规定地下水为国家所有的重要资源。确定东起郭店、西到旧城、南起分水岭、北到黄河的范围内不准开采地下水,1979年又对这个文件作了补充。到了1981年日采水量达到了68万吨,是1960年日采水量11.2万吨的6倍,采水量已经超过了市区地下水的净蓄量,水位下降到25.74米,比60年代的28.87米低3.13米。趵突泉不能常年喷涌,济南泉水告急,于是于1981年明确下达了《济南市计划供水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济南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强调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这个时候济南的水位已经大幅度下降,要求各个工厂企业必须采取节水措施,逐步实现循环水、一水多用和废水利用,规定东自历山路,西到顺河街,北至大明湖,南到经十路这个范围内不准打井等。1982年开始实行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收费管理来节约用水。

  “八五”期间济南市对节水的严格管理和广泛宣传,在《济南日报》上开辟了“全民动员节约用水”和“节水保泉造福子孙”专题栏目,建立了“节水信息监督网络体系”,成立了红领巾节水监督队,组成了万名节水小卫士队伍,市电视台录制了以“爱泉城,保泉水”为内容的电视艺术片《蓝色的爱》,也推动了节水宣传工作;济南市在节水方面又制定了“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奖优罚劣、鼓励节水、有保有压、择优供水”的原则,下达了用水计划;由于措施得力,所以到“八五”末,工业万元耗水量达到了6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4%。

  “九五”期间在节水方面加强了法制建设和节水的奖惩工作,1996年市政府召开全市节水工作会议,对31个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4月1日进行了为期32天的全市节水大检查;1997年济南市人大通过了《济南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从而将节水工作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1998年市政府办公厅颁布了《济南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节水意识。1999年济南市命名了7家节水型企业(单位),同时制定了《济南市中水设施管理实施细则》、《济南市节水型企业(单位)验收和复查办法》和《济南市节水型企业(单位)管理暂行规定》三个文件,使节水工作有章可循。2000年济南市城市节水规划开始编制,规划提出按照节水型城市的要求,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明确提出中水回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劣质水综合利用等节水指标。由于管理严格,所以到“九五”末的1999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1%,万元产值耗水量达40余立方米。在“五年大变样”的目标下,济南市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首先从开源抓起,加大了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鹊山水库、玉清湖水库、玉清水厂、分水岭水厂、南康预处理厂,新增日供水能力65万平方米。为保障城市供水,加快了供水配套设施的建设,新建了辛庄加压站、七贤加压站、建设路加压站和千佛山加压站,新增日加水能力40万立方米。同时实施了西水东调、北水南输的五纵五横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和市区部分应急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在近几年天气持续干旱、南部山区两个水库干涸的情况下,确保了城市用水。2002年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

  在节水工程建设方面,济南注重了抓农业节水和城市节水两个方面,在城市节水方面,主要抓好企业水平衡测试、自备水源单位计量设施安装、示范小区中水回用、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源井封闭等工作,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目标,大力宣传工作,为建立节水型社会奠定基础。为了保护水资源,济南市采取了八项措施。一是全面实施依法取水和计划用水管理。二是积极采取了封井保泉措施,限期关闭市区二环路以内的自备井。三是利用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四是实行水资源管理的政务公开。五是加大水资源依法行政的力度。六是加强了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出台了《济南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七是建起了市区地下水位检测系统。八是积极进行人工回灌补源试验,以解决泉群复涌问题。为了解决泉水复涌,济南市于1997年公布了《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当年完成了名泉的普查、建档工作,当年抢救、修复名泉12个。2002年6月28日济南市成立了名泉研究会,开始了72名泉的认定工作,并将引黄保泉、开源补泉、封井保泉、节水保泉、立法保泉作为保泉的五大措施,由于2003年降雨量较常年略多,再加上保泉有进展,所以2003年9月趵突泉终于重新喷涌,人们为之欢呼雀跃,希望能够常年喷涌。

  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

  为了保护水资源源头不被破坏,为了开发水源,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确定了“充分利用地表水,积极引用黄河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自90年代以来,实施了引黄保泉、大环境绿化、卧虎山、锦绣川水库和鹊山、玉清湖引黄供水等一系列工程,大大缓解了城市供水水源不足的矛盾。在保泉和水利建设了积极推进了“五个转变”,即重农村水利向城乡并举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由重投入轻回报向既讲投入又要求汇报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高科技型转变、在工程建设上实现由实用性向既实用又美观的转变。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所以到本世纪末济南市的水利建设成绩卓著,一是2000年5月完成的从柳埠到仲宫的13公里长的锦阳川综合治理工程。二是1999年9月完成的野生动物世界供水工程。三是2000年10月完成的华山人工瀑布工程。四是七星台供水工程。五是2001年7月完工的南部山区武庄水库续建工程。六是2000年的田山、陈孟圈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七是小清河容貌整治工程。这些工程具有保泉、节水和旅游三大功能。

  为了保泉并开发水源,十五期间济南市又绘制了水利建设蓝图。基本思路是:坚持兴利与除害结合、开源与补源结合、防洪与抗旱并举的方针,切实解决好水资源保护、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保障三大问题。十五期间根据主城区人口230万,每天供水158万吨的规模确定了水源工程建设、防洪工程建设、水环境建设、节水工程建设四大建设任务。

在水源工程方面安排了五项工程:一是卧虎山水库续建工程,将库容提高到6200万平方米,于2002年5月开始施工。二是“南水北调”东线济南市东湖供水工程。三是“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区工程。四是引黄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列入计划的是陈孟圈灌区、田山灌区、邢家灌区和胡家岸灌区。五是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南部山区饮水问题。

  在水环境建设方面,济南市安排了四项任务:一是实施济南市泉域回灌补源,促使泉水喷涌。主要是在玉符河泉域直接补给强渗漏段建拦蓄坝,拦截汛期洪水和调剂地表水实施回灌,增加泉域地下水补给量。二是小清河公园建设,在小清河20公里的市区段,设一个中心区、四个主景区,各区之间以沿河绿化带相连,草坪、模纹组团、喷泉、雕塑和园林小品点缀其间。三是采取补内工程。计划开启长效水源地,规划到2005年形成日供水10万吨的规模,为正在启动的济南西辅城供水,到2010年达到日供水20万吨的规模。四是抓好五大流域的综合治理。把绣江河、巨野河、玉符河、南北大沙河及浪溪河的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程集中治理。

  地下水是济南补给水源,主要分南部山区补给水源和东郊、西郊的几个水库。南部山区的锦绣川水库、卧虎山水库是市区的补给水源,从1972年开始就开始了监测,虽然到1985年水质基本良好,符合生活饮用水的要求,但水库上游的工业和生活污水也在增加,也使藻类含量增加,水库已有富营养化趋势。东郊和西郊有许多水厂,从七里河到黄台一带和白马山到段店一带以及北郊工业区一带,不适当的污灌也造成了小清河沿岸浅层井的低浓度有机污染,致使这些本来良好的饮用水源遭到了破坏。

  到1995年才开始注意对水源源头污染的治理。1995年加强了卧虎山水库周围污染源的管理力度,拨款10万元建成历城医院和水上酒家污水处理设施,1996年关停了卧虎山水库的最大污染源—济南市酿酒厂酒精生产线,使水库的污染负荷降低了80%。2000年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一些治理无望、无治理价值的企业或生产工艺予以关停,对个别严重违法企业,依法严处,全市209家废水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2001年济南市组织开展了济南泉水水源地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编制了《济南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加强了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小流域治理120平方公里; 完成封山育林面积23000多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700公顷;矿山生态恢复2个,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74.9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3.37%。

  2002年济南市完成了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两区一园”建设,并提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议。开展了《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对17个乡镇的生态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与确认,完成了104国道(济南段) 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调查工作,建成了济阳县孙耿镇、 历城区仲宫镇和商河县玉皇庙镇3个生态示范镇。全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实施了大环境绿化工程,建设了绿色通道、平原网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完成封山育林2.3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1万公顷。本年度还制完成了南部山区边界、道路、水系、居民地、土地、水文地质、水土流失等基础地图。制作了南部山区三线地形图、坡度图、水系流域模拟图;完成了环境管理数据发布系统的开发调试工作,完成了基于SPOT部件的南部山区遥感解译部分工作,为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2003年济南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济南市地下水质一直保持良好状态;明确提出“创模”工作的重点是实施“六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实施以节水保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

  2004年是济南城市建设迈向生态化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济南市编制完成了《济南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总体规划》和九个专项规划,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以后陆续完成了《济南生态市建设规划》、《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 和《济南市创建文明城市规划》 中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修订完成了济南市2004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并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了2003-2007年度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编制工作。完成了2003年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和2004年度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计划编制工作。从此济南泉保护水与城市建设的生态化趋势日趋鲜明。

  2005年济南市广泛开展蓝天保护、碧水、安静、固废治理、绿化建设和创模细胞等六大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程,进一步完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保护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组织对“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进行执法检查,加强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推进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农村水源地保护工作,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完成了《济南泉域南部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济南生态市建设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南部山区完成荒山造林4293.3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2.7平方公里,玉符河流域仲宫项目区和十六里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对腊山、 药山等21座山体进行修复,面积累计142.2公顷,修复治理率达到50.4%。

  2006年以后,济南市持续加强济南南部山区泉水水源地生态保护,特别2009年抓住承办全运会和园博会的契机,促进济南市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地下水水质保持良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小清河出境断面辛丰庄、徒骇河出境断面展家桥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均达到省控标准。

  三、泉水环境建设

  济南以泉水著称,大明湖、护城河、小清河对济南的水环境影响最大,于是济南的水环境建设在大明湖、护城河、小清河三个地方着力最大。

  大明湖的湖水原本是清冽的,但是自60年代以来,污染日趋加重。1963年湖水清污比是33.2:1,1980年达到了0.58:1,在70年代后期,湖内连年大量死鱼。1980年建成了截污工程,引五龙潭水入湖,到1985年入湖水清污比为1.65:1,水质有所改善,但氨氮含量超标率达到了42.4%,亚硝酸盐氨的含量超标率84.4%,化学耗氧量超标率95%,生化需氧量超标率96%,湖水还属于中度污染级。为了使大明湖的水变清,1996年把大明湖清淤作为当年的十大工程之首,到年底完成了以截污、清淤、引水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期清淤工程,1997年、1998年两年的时间又完成了大明湖第二期清淤工程,共清挖外运淤泥9.38万立方米。2003年冬季又将大明湖的水放掉,全部换上了清水,使大明湖及其从大明湖流出的水清澈见底。

  到80年代,小清河济南段,自西向东,有近20条沟渠和干管的污水流入,分为四个污染区,自睦里闸到铁路桥约2公里河段,无污水排入,为相对清洁河段;自铁路桥到兴济河口约12.5公里河段,有西郊造纸厂等含油、含悬浮物的污水排入,为轻度污染;沿北马鞍山而下,到五柳闸以西约5公里河段,有兴济河、工商河两排污系统的污水汇入,水质恶化,属于重污染区;五柳闸以下至章丘县辛丰庄长约40公里河段,为严重污染区。

  从1992年就开始了重点治理小清河的工程,到1997年全面完成了小清河城区段第一阶段的治理任务,拆除各类房屋43万平方米,砌垒石墙(单墙)71公里,动迁人口1.5万人。济南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征地拆迁全面展开,小清河北岸和东泺河排污干管完成工程总量的46%。结合小清河治理,完成流域内32家污染源治理。关停了1万吨以下生产能力的草浆造纸厂。1999年为了进一步加大治污力度和解决小清河污染问题,决定在小清河上游再兴建兴济河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能力20万吨,承担济南西部城区80万平方公里的污水处理和净化后的中水开发利用。2003年5月正式投产运行,该厂建成后,会有效地减轻了小清河、兴济河流域污染问题。

  环城公园于1984年建设,1986年建成,是集湖、河、泉水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如一条翠带环绕着济南城,把趵突泉、珍珠泉、五龙潭及大明湖连接起来,按景观分为冬、春、夏、秋四季花园。公园全长6.23公里,面积26.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8.7公顷。但经过十几年以后,到了90年代中叶,该公园河道淤塞严重,严重影响了公园景观。于1996年到1997年又对该公园的南门段清淤,共清淤近2万立方米淤泥,使环城公园部分又漂亮起来。但环城公园的东护城河尚未很好的清理,于是2002年实施了护城河截污过程,护城河是城区泄洪的主要通道,现有50多个雨污排放口,排污量较大的有东护城河老东门北侧排污口、南门桥排污口、趵突泉西北侧排污口。护城河截污工程主要对以上四个排污口进行治理,该工程建截流井1座,将截流的污水倒虹过东护城河,沿护城河西岸向北接入历黄路污水干道。

  2000年到2002年的“蓝天工程”也促进了水环境建设面上的工作,先后完成了鹊山水库和玉清湖水库,使城市供水地面与地下水的比例由3:7变为6:4,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规划》济南部分的修改工作。在污水净化方面,继续抓了工业污染源实施再提高工程和全面达标工程。2002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规划》济南部分的修改工作。继续搞工业污染源实施再提高工程和全面达标工程。14个废水工业污染源完成了再提高工程和全面达到工作。强化了对医疗单位和饮食服务单位废水治理的监督检查,37家医疗单位、12家饮食服务单位完成了治理任务。组织对重点废水污染单位安装水质在线检测仪工作,15家单位完成了安装任务,并通过试验收。建成了日处理污水20万吨的济南水质净化二厂,使西部城区的污水达到了处理,小清河济南段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济南水质处理一厂的配套管网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管道铺设17条,另有8条正在施工,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2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另外,实施了护城河的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对护城河沿岸进行绿化、砌筑河岸、河道清淤,改造后的护城河凸现中心游览区绿色“项链”效果,成为泉城的新亮点。2002年对25项水质的检测指标检测均符合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

  2003年济南市政府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中的规划大纲中,计划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防治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环保模范城和生态城市建设。

  2003年12月2日市政公用事业部门又决定从2004年开始投巨资实施“碧水工程”,计划投资1亿元,筹建东部城区水质净化厂,并用5年时间建成集中中水回用管网15公里,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2.84亿元,对护城河、兴济河、工商河河道实施截污工程。

  2005年9月,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实施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 。 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名泉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2006年4月, 济南市政府制定实施了《济南市保持泉水喷涌应急预案》,对最大限度地减缓泉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延长泉水喷涌时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采取多种举措保证泉水持续喷涌,这些措施包括:1、人工增雨。2006年以来,市政府加大人工增雨投入,在南部山区建立人工增雨(雪)基地,设立了10处人工降水火箭和火炮作业区,27个固定作业点,增雨效果明显。2、水源置换。济南市投资20多亿元,先后修建了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的鹊山调蓄水库和库容量4850万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库。两座水库设计日供水能力80万立方米,为保持泉水持续喷涌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3、封井保泉。从2003年起,全市共封闭深层井329眼、浅层井2200余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近千万立方米。 4、回灌补源。 通过卧虎山水库每年放水近1000万立方米,补给地下水源,为保持市区地下水位稳定起到重要作用。5、绿化保泉。济南市先后在南部山区实施了绿化保泉一期和二期工程、续建工程和大环境绿化工程, 建造森林面积约3333.33公顷,使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由实施工程前的14.5%增加到40.1%,大大增加了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同时济南市还积极保护泉文化,对辖区范围内泉水的历史、现状、碑刻、周围环境等展开详细调查。经调查,全市共有泉水645处。市政府每年投入专项保泉资金,先后抢救修复了曾被填埋占压的名泉50余处。围绕名泉的抢修、修复和名泉风景区的建设, 市政府先后投资5亿多元,实施趵突泉公园、大明湖风景名胜区的扩建和五龙潭公园、黑虎泉的综合整治以及玉绣河建设等工程,大大提升了泉水的景观效果。2005年,市政府投资近亿元,修复建于宋代的“府文庙”;改造泉水主要街区芙蓉街,保护街巷、古建筑、泉池、泉渠。先后编写出版了《济南名泉大观》、《济南七十二名泉》大型摄影、书法精装画册和《济南名泉保护战略对策及其措施》、《济南名泉文萃》、《抚今追昔话保泉》等书籍,拍摄电视专题片《泉之城》、《泉情——济南保泉纪实》、《泉城济南》等,制作发行了庆祝泉水复涌首日封及趵突泉复涌的个性化邮票。 2007年3月,组织专家学者对《济南新七十二名泉碑记》进行修改审定。

   2006年济南市开始了泉水申遗工程,6月济南市政府在舜耕山庄召开了济南泉水申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工作会议,并正式向省建设厅、国家建设部上报了济南泉水申遗的相关文件。

  近年来济南市还组织开展了名泉保护等重大学术课题研究,特别是对泉水、泉文化与泉城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开展泉水历史溯源、济南西郊水源地开发利用、保持泉水常年喷涌等学术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类利用自然的材质,并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和舞台,试图将城市建设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家园,但是自然力量又如此强大,城市总是带着自然的深刻印记,济南岂能例外。济南因古济水而得名,因泉水而享誉天下,济南泉水自济南孕育诞生以来就深刻地影响了济南的区域环境和城市建设,而济南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泉水的演化变迁,以兴利除害为目的,人们始终都在深化着对泉水与济南关系的认识,这种在人地关系层面的探讨到今天依然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历史上人文因素对于泉水的影响很小,泉水出露的水文状况整体稳定。但是近现代人文因素对泉水的破坏性影响却日益增大,主要表现是地表水体的污染和泉水衰竭,造成小清河生态恶化、水质变坏以及水源补给量减少。泉水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城市建设中破坏了泉水出露的水文地质条件;二是为满足日益增大的城市需水量,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三是济南山区的开发破坏了济南诸泉水源地的原生态环境。所以妥善处理泉水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逐渐恢复和改善济南泉水的水文地质环境,是济南城市建设的长期任务。

  泉水对济南城市风貌的影响极为深刻,历史上济南饶有园林之盛,且以水景见长,以自然山水脉络构成园林的主体骨架,多利用天然山水而施以局部加工改造的“天然山水园”,兼具中国园林“北山南水”之所长,在北方一支独秀,这得益于济南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巧借天然,人工稍加是济南造园手法的一大特色。山水景观的分布决定了城市园林的布局,历史上济南的园林建设重心随地理环境的变迁而转移,唐宋时期城内大明湖形成并成为园林建设的中心,但是随着小清河开凿和北郊水势的逐渐消退,该区域以水为主体的园林逐渐荒废。到明清时期近郊园林的分布重心由西、北二郊移到西、南二郊,同时泉水的淤塞和消失也引起以泉为倚托的园林的颓废。例如,《水经注》中记载的流杯池由于古历水的湮灭而消失,华山一度为“济南三绝胜”,盛名远在千佛山之上,后来的衰微也与华泉的淤塞密切相关。方便的交通是园林建设的必要条件,华山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济南三绝胜”的地位,除去自然条件优越外,于它处于济水航道和小清河航道交接处,赴东三府的大道从山脚经过,水陆交通方便密不可分。千佛山之所以长期默默不闻,重要原因是交通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对园林建筑破坏严重。由于园林建筑多土木结构,易受地震和水、火灾害的破坏,特别是济南园林多滨湖临泉,水位上升常常使建筑物遭受淹没之灾。在改朝换代或者社会动荡之际,天灾人祸尤甚,因此古代济南的园林建筑遗留到今天的十分稀少。

  面对泉水与城市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自然与社会地域综合体,只有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综合的、系统的和整体的角度,对各种相关因素加以探究和考量后,才能认识真相。当把济南置于数千年的时空格局中,审视泉水与济南城市建设相关的自然、社会与历史诸要素,使人日益清醒地感知泉水是济南这座古老城市的灵魂和命脉,如果不能处理好泉水生态保护与济南城市建设的关系,济南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因此需将城市建设、泉水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并予以系统实施,才能协调好泉水与济南城市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突出包括济南诸泉水及其水源地在内的流域生态治理,才能收长久、可持续之效。这应该也是济南未来城市建设的实质与核心。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热点推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