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民及来访者 > 泉水之都 > 泉与济南城建史

建国后三十年济南泉水与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2012-07-30
字体:[ ]

  一、建国后三十年济南泉水的变化

  建国后三十年济南泉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泉水的衰竭。泉水衰竭开始于l969年,1976年以后,多年不枯的泉水在枯水期也出现停喷。进入80年代,市区100多个泉眼90%以上停喷,趵突泉每年干涸期达半年以上。泉水枯竭的原因主要是修建高层建筑深挖地基破坏了泉水出露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满足日益增大的城市需水量,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对济南山区的开发破坏了济南诸泉水源地的原生态环境,水源补给量减少。

  历史上济南泉水的水文状况是相对稳定的,几乎不存在大幅度的水文变动。在北宋以前,有关济南泉水的记载仅存三则,其中《春秋左氏传》和《山海经》语焉不详。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趵突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提供了济南泉水最早的水文定性资料。从北宋以迄现在,记载济南泉水的文献浩如烟海,但是多流于一般性描述,缺少精确的量的记载。不过依然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水文状态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稳定态,特别象今天泉水的普遍枯竭在古人是难以想象的。“名泉从古冠齐郡,独占溪心涌不休”,“流通渤海源何远,老尽乾坤势未休”,以及“混混原泉永不休”等均反映出古人对于济南泉水永不枯竭的信心,而“岁旱山空泽未枯”,“此泉(趵突泉)不长复不竭”等诗句则直言济南泉水不随气候变化而变动。以最负盛名的趵突泉为例,泉水的出水高度在1米左右,这在几千年的文献记载中几乎是一个统一的记录。据济南老人赵文伯回忆,1920年时的趵突泉出水高度尚在1米左右,反映出济南泉水的水文状况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济南泉水的衰竭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有直接关系,同时泉水衰竭和地下水开采的过程并不完全同步。1975年市区地下水开采量只是与保泉开采量平衡,到1978年开采量远少于地下水平均补给量17万吨/日,但是1975年济南泉水已经普遍衰竭,而趵突泉在1965年就已经出现过断流。泉水衰竭和地下水开采量之间不同步只能说明除了地下水开采是泉水衰竭的原因外,济南地下水的自然补给量也在减少,地下水人工开采量增加和自然补给量减少共同构成了济南泉水衰竭的原因。所以说解放以后济南泉水的衰竭是自然和人文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是现代人们干预了泉水的水文地质环境,水质逐渐恶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成为制约济南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恢复和改善济南泉水的水文地质环境成为济南城市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泉水与城市建设

    解放后的三十年间,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城市建设投资以国家为主体,而且绝大部分投资集中在生产性投资方面,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表现在城市布局上,虽然形成了很多工业区、工业卫星城镇,但是住宅区的更新与发展比较缓慢,呈现出近郊工厂保卫城区的格局。近代济南商埠开辟以后,城区向西发展是主要方向,以商埠为中心向西、北、南方向拓展,同时沿着铁路向周边延伸形成城市拓展的明显的触角,使城区平面形状不很规则,后来随着公路交通特别是市区公共交通的发展,沿铁路线与城区之间的空旷地区也成为建筑云集的繁华市区,城市平面形态又逐渐演化为块状形态。同时在大力发展工业的政策引导下,济南在解放后主要是向工业化城市发展,工业区向济南东、西南和北郊发展,但是新建设的工业区与市区并不相接,呈现出典型的“飞地型”形态,导致近郊城市外围农村地带地域变质,城市化要素逐渐积聚,城市平面不断扩大。在此期间拱卫济南古城几百年之久的明代城墙被彻底拆除,修建了环城马路。

  1959年编制出台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其中专门设计了园林绿化区,首次提出以四大泉群为主体连接诸多名泉建设环城公园的城市系统规划设想,规划护城河连同绿带宽度为120米,经十路以南以山林绿化为主建设千佛山公园。还设计了青岛路公园(此地直到文革后期才被楼房覆盖)、金牛山公园、共青团路三角绿地、五龙潭公园、珍珠泉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同时以在小清河沿岸、玉符河两岸、兴济河两岸二道坝及市区防洪沟两侧均预留为防护林带,以期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系统。这个城市规划实事求是的以城市现状为基础,以国家城市建设方针为指导,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突出了城市自身个性,比较好的解决了城市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期间扩建了大明湖公园、趵突泉公园,新辟建了金牛公园。文革期间济南市城市建设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城市规划松弛,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大量缩减,城市规模失去控制,工业布局混乱,违章建筑很多,绿地被侵占,树木造砍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作出了《关于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拨乱反正,把城市整顿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济南的城市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至1980年,济南市区总面积巳扩大到48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88平方公里。

  1956年始始建趵突泉公园,面积2600平方米,1964年到1966年大规模扩建,挖池堆山,修建亭榭,广植花木,面积达到33966平方米。解放后对大明湖重点搞绿地建设。大明湖在40年代仅有历下亭、铁公祠及周围湖田,计面积1.83公顷。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就征购湖田归国有,并疏浚湖底、河道,利用拆除城墙的旧料垒湖岸,修建引水设施,扩大水源。搬迁临湖的北极街、北城根街、铁公祠街等300多户居民,将城墙遗基、湖滨南丰祠、北极庙等名胜古迹和湖连成一体。1957年5月正式命名为大明湖公园,并对外开放。1959年又搬迁大明湖南岸乾健门里街、李公祠街、半壁街、思敏街等289户居民,扩大面积1.19万平方米。60年代初改建稼轩祠,修复遐园,增建亭廊,调整了绿化和水生植物布局,形成了沧浪香荷、秋柳鸣蝉、碧波绿屿、北山秋色等景观,更增加了大明湖的游览特色。到“文革”前,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三大公园成了济南重要的游览名胜。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热点推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